2016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之一,宁波海关查办出口侵犯自主品牌挂锁案例,
宁波海关查办出口侵犯自主品牌挂锁案
案情介绍
2016年2月1日,浙江某公司向宁波海关隶属北仑海关申报出口一批挂锁等货物。经布控查验发现,标有“三环”标识的挂锁9万多把,价值约68万元人民币。经商标权利人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有限公司确认,这批货物均为侵权商品。宁波海关扣留涉案货物后,将案件线索通报浙江省公安厅和宁波市公安局,协助公安机关开展立案侦查。
查获该案后,宁波海关充分利用风险信息平台,对品名、数量、境内货源地、航线、最终目的国等各报关要素展开分析比对,总结口岸侵权案例和历史数据,探索侵权违规的相似性及规律性,挖掘该案隐藏的风险点,开展风险分析、下达预定式布控指令。
2016年3月18日,宁波海关在福建省某公司申报出口的挂锁中查获侵犯“TRI-CYIRCELE”商标权的挂锁15万个,价值人民币133万多元。随后宁波海关又连续查获三起侵犯“三环图形”商标权的挂锁案件。
评选理由
(一)本案是海关打击出口侵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维护“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施行,许多国内企业注重自主创新研发,不少优秀的国内品牌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拥有广阔的市场。侵权问题经常阻碍国内优秀品牌开拓海外市场。保护国内品牌、支持企业“走出去”,是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成效重要体现。宁波海关积极行动,深入开展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加强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制止了假冒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维护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二)本案是海关利用风险分析手段,实现重点防控和精准打击的典范。挂锁是宁波口岸侵权高风险商品之一,宁波海关一直将其作为重点打击的目标商品,充分利用风险分析查控手段,总结口岸侵权案例和历史数据,探索侵权违法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同时加强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联系配合,发挥权利人在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强化信息收集和案件经营,重视每一个细小线索的深度挖掘,提升打击侵权的针对性,有效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