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不断重视,国内企业对专利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纷纷加强了专利布局工作,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升。
由于企业并不是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与专利“打交道”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不少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下面小桔就整理了专利申请几大误区,让我们一起练就“火眼金睛”,避免这些坑。
误区1.自主研发的成果不申请专利就有知识产权
专利是一种垄断权,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就得不到法律确认和保护。
当他人盗用其研究成果时,因研发者对成果不具有专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就无法追究盗用者的法律责任。
同时,在我国,专利申请采用的是先申请原则,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谁先申请了,专利就授予谁。
因此,研发者如不及时申请,而被他人抢先申请并被授予专利权,研发者就无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误区2.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
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后才申请专利,即使你侥幸获得授权,专利也处在不稳定状态之中。
此时如果你发现有人侵权并提起诉讼,侵权人则会以专利申请之日技术已经被公开为由进行抗辩。
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为申请专利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统统付之东流。
专利申请的基础不是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已经成型的产品。
只要有了切实可行的想法,就可以着手申请文件的撰写了。
误区3.专利产品的改进不需再申请专利
有部分发明人认为申请了一项专利后,就可“高枕无忧”,从而忽视了后期的继续研发工作,即使开发出了新产品或有了新改进,也不再申请专利。
这种错误认识的后果不异于未申请专利。
因为当他人对该产品有了改进并申请了专利,反过来就限制了原专利权人产品的更新换代,这就会导致原专利权人不经意间反而变成了侵权人。
此时,原专利权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知识产权。
误区4.一项技术成果只能申请一类专利
一项产品发明可同时申请多种专利,技术方案也可以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批得快,可尽快获得相应保护,通常需1年左右时间;发明专利则通常需2~5年审查批准时间。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程度的提高,专利审查批准的时间也相对缩短。
从近两年的审查情况看,新型专利通常10个月左右即可授权,发明专利则需1年半左右。
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产品发明,若发明人只申请了发明专利,而此时他人“双管齐下”,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那么他将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了产品的专利权。
发明人若使用该产品,反而构成了侵权。
误区5.专利申请是保护技术成果的唯一方法
就发明专利而言,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它进行过实质审查,但谁也不能保证发明专利审查部门对世界范围内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都检索过。
所以得到专利证书,并不代表你的专利是真正有效的专利,只是代表国家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对该专利申请的批准。
只有在你的专利有效期内没有人对你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或者有人提出无效宣告但复审委员会经过复审后维持了你的专利权,此时你的专利才是真正有效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