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逛商场时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各种打着英文标识的商家,乍一看像国外的品牌,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是一个国内的品牌,消费者稍不留意权益就会受到损害。针对这样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潘保春建议:汉字商标使用应纳入强制标准。
2011年,价格昂贵的达芬奇家具被媒体曝光,国产品牌冒充洋货。一夜之间,扒下外国名牌的外衣,原本高档的家具成了众矢之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赔偿。“达芬奇家具事件”成为冒充洋品牌的典型。
生活中,假“洋品牌”的现象并不少见。逛商场,一些商铺的店名是英文,进店仔细一看发现其实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本土品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超过8%是因为商标使用不规范、误导消费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荣事达董事长潘保春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商场假“洋品牌”甚至超过9成。“现在在社会上是比比皆是,有越来越剧烈的这种倾向。洋品牌更多的是国内的一些企业,刻意营造的这一种假象。商家希望通过这种来表示产品的高档性,从而产生溢价。”
潘保春接受央广记者独家专访
潘保春代表说,商家给本土品牌贴上冗长的“外国名”,实际上是文化的不自信。这种现象又极易诱导消费者,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这个过程当中会造成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利益的这种侵犯。与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也非常的不吻合,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汉字,如果一个民族都不认可文字,我们想其实不仅停留在产品的消费层面,可以从这个社会价值也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潘保春表示。
因此,潘保春代表建议,汉字商标使用应纳入强制标准,把使用汉字作为商标的基本要求。让消费者能够对一个品牌,看得更清晰、更明白。“中国制造如果走向世界之巅,就必须具有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和写着汉字的产品品牌。不管你使用哪一种图文或者是英文或者其他文字符号,但是一定要有汉字的商标,因为我们更多的这个消费者是只认识汉字的。”